站內搜索
在遠古時代,臺灣和祖國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后來由于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近年來,兩岸相繼發掘的文物,鮮活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手足情深的歷史淵源。
臺灣文物作證 兩岸同根同源
臺灣各地相繼發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兩翼式銅鏃等大量的文物證明,臺灣的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
臺灣發掘的舊石器、新石器文化遺址,其特征與同期的祖國大陸文化遺址也十分相似。如臺北縣八里鄉發掘的以繩紋陶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在祖國大陸東南沿海各地廣泛存在。高雄縣鳳鼻頭出土的以印紋細陶為代表的鳳鼻頭文化和臺北市發掘的圓山文化受到祖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馬家浜——良渚文化的明顯影響和福建閩江下游的曇石山文化的浸潤,同屬閩臺地區以幾何印紋硬陶和彩陶共存為特征的古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證明臺灣的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早在史前時期臺灣就已經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生活空間”,臺灣住民和祖國大陸住民皆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這一點與南北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就已經有印第安人的氏族、文化以至國家存在是截然不同的。
據媒體報道,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珍藏著800多件臺灣文物,分為史前文物和民族文物兩大部分,基本上是由第一任館長、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教授收集的。它們從臺灣漂洋過海,在這座古樸的建筑里靜靜地度過了70多年的時光。其中,臺灣圓山遺址文物是在祖國大陸僅能看到的一批臺灣新石器時代的珍品,是林惠祥于1929年和1935年兩次冒著生命危險到臺北調查發現并捐獻的。
臺灣大學和“中央研究院”也有圓山遺址的文物。那里的文物和廈門大學收藏的臺北圓山出土的小石錛、石斧、有段石錛、有肩石斧等器物一模一樣,而更重要的證據是,這些器物和福建建陽、閩侯、長汀等地出土的器物形制和大小都非常相似。證明早在遠古時代,臺灣和祖國大陸便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同源的。而福建的閩侯曇石山文化標本,距今4000至5000年,石器以小型石錛、有段石錛及石鏃為主,陶器大多是釜、支座、罐之類,與臺灣的圓山、鳳鼻頭遺址是同一個系列的。從文物的年代測定來看,福建地區早,臺灣地區晚,這說明遷移路徑是從祖國大陸東南沿海到臺灣地區的。
1972年在臺南左鎮萊寮溪發現的“左鎮人”,是迄今發現的臺灣最早的住民,經臺灣考古學家考證,認為他們在體質形態上,跟祖國大陸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柳江)人相同,也與北京山頂洞人同一個年代,學術界普遍認為他們有比較親密的血緣關系。在福建漳州蓮花池山距今4到8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被發現以后,考古學界得出更具體的結論,3萬年前的“左鎮人”就是閩南人沿著已經成路的東山陸橋長途跋涉到達臺灣的。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泰雅族貝珠衣,是泰雅人頭領在重要儀式場合穿著的盛裝,非常珍貴,所綴的貝殼珠達6萬多顆。而臺灣北部泰雅人精美的披肩,色彩鮮艷,紡織精美,說明當時他們的紡織業很發達,對織物、顏料利用技術高超。臺灣少數民族和祖國大陸各地的少數民族一樣,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