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王津平向記者展示中國統一聯盟的文宣資料。任成琦攝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八屆四次常務理事會議暨第十二次海外統促會會長會議近日召開。會議期間,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王津平和美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盟原輪值主席、華夏政略研究會會長王中平分別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巧合的是,兩人不但同姓,名字中都有一個“平”字,他們所從事的,又都是促進中國“和平統一”的民族大業。名彰人愿,兩人幾十年不滅的家國情懷和統一宏愿,又有哪些可為外人道呢?
王津平:做中華文化的“抬頭族”
遼寧沈陽,和統會參訪的大巴車中,王津平即興獻上了一首自己改編的歌曲——《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其中有句唱到:“我們手牽手、心連心,和平統一就在不遠處。”
67歲的王津平,生于臺北市大稻埕,祖先來自福建漳州,在臺灣他已經是第7代。從小聽長輩們“講古”,看充滿忠孝節義的歌仔戲,聆聽母親以閩南話吟唱唐詩宋詞,加上父親常講祖國大陸的見聞,耳聞目染間,很自然感受到中華文化在血脈中汩汩流淌。
像他這種浸潤了中華文化的人,對島內最近頗為熱火的“日據”、“日治”之爭,自然是觀點鮮明。他說,臺灣中學的史地教科書內容、課綱充滿“臺獨”史觀,問題出在臺教育機構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但統帥委員會各委員的“教育部長”不作為,這點確實讓不少人對主政的馬英九很不滿。王津平表示,馬英九也是有大中華情結的人,但馬確實深受反對派的輿論鉗制,這也是臺灣政治的現實。
王津平建議說,現階段教材、課綱無法完全改正時,可用另一種方法來反“獨”促統。他所在的中國統一聯盟和臺灣中華基金會,與大陸的多家單位合作,開展了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例如閩南文化尋根之旅,中學教師訪問團,中華文化研習營等。“我們祭拜過黃帝陵,蹲在地上吃過陜北的小米飯,增加了對大陸和中華文化的認知。”在王津平看來,尋根祭祖也是兩岸尋求和平統一時不可缺少的因素。
回想起當年島內統派發起“5·20”反“臺獨”大游行時,他的眼神中頓時充滿了光彩,“眼看他陳水扁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臺獨’在街頭起家,那我們就讓他們在街頭倒下去?!彼f,如今網絡和媒體的力量無所不在,那就為我所用,讓臺灣只顧低頭玩弄手機的“低頭族”,變身認清自己身份、知道“我是誰”的“抬頭族”。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