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推行“臺獨史觀”的主要動向與危害
近年來,主張“臺獨”的民進黨當局在島內通過各種手段廣泛傳播“臺獨史觀”,企圖通過篡改歷史事實、構建“臺灣獨立”的歷史敘事,誤導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歷史認知,削弱島內的中華民族認同。這不僅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構成嚴重威脅,還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
“臺獨史觀”傳播新動向
民進黨當局通過“去中國化”教育手段,深化“臺灣國家認同”,以及操縱媒體和文化產業,“臺獨史觀”在臺灣社會傳播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影響力已超出歷史教育領域,逐漸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面。
動向一,“臺獨”勢力在教育領域不斷塑造“臺獨”觀念。
其一,胡編亂改歷史教科書內容。“臺獨”勢力通過修訂臺灣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凸顯所謂“臺灣本土歷史”和“臺灣獨立性”。首先,淡化中華民族歷史背景。教科書嚴重忽視中華文明輝煌成就和中華民族統一性。中國歷史內容逐步減少,尤其是涉及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文明發展史以及兩岸歷史聯系部分顯著縮減。其次,強化臺灣“本土”敘事。新版教科書夸大臺灣與東亞、東南亞關系,試圖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紐帶,將臺灣描繪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和歷史實體。例如,強調臺灣史前文化“獨特性”,宣揚臺灣“原住民”與東南亞文化聯系,以此淡化臺灣與中華文化淵源。第三,重新定義歷史時間軸。在“臺獨”勢力推動下,臺灣教科書將臺灣歷史劃分為“臺灣史”和“中國史”,將中國歷史視為“外國史”一部分,并減少了有關兩岸統一的歷史記載。
其二,通過學校教育滲透意識形態。“臺獨”勢力將學校教育視為塑造認同重要手段。首先,針對青少年的教材敘事,強化“臺灣獨立性”與“中國外來性”觀念。其次,通過調整教育政策進行系統滲透。例如,臺灣當局要求學校減少中國歷史課程時間分配,增加臺灣“本土”歷史比重。第三,“臺獨”勢力強調的“臺灣認同”貫穿于教學各個環節,歷史課不僅傳授歷史知識,還成為身份認同構建過程。在這樣的氛圍中,歷史課堂逐漸成為“臺獨”勢力實施思想滲透“前沿陣地”。
其三,通過文化活動和課外教材強化“去中國化”意識。除了課堂教學,“臺獨”勢力還積極在校園內外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并編寫“去中國化”的課外教材,深入影響臺灣青少年歷史認知。例如,開展以“臺灣本土文化”為主題校內外活動,宣傳臺灣“獨立”文化特征,通過展覽、講座、鄉土文化體驗等形式將“臺灣主體性”觀念潛移默化傳遞給學生。此外,課外閱讀材料和文化讀物也廣泛滲透“臺獨史觀”,其內容往往淡化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系,突出“本土化”“獨立性”。課外活動和讀物作為正式課程的延伸,進一步強化了青少年“去中國化”意識,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接受“臺獨”觀念。
動向二,“臺獨”勢力嘗試通過教育、文化和國際活動等多種手段塑造臺灣“獨立國家”身份,搞“臺獨”認同社會建構。
其一,強調臺灣“獨立的歷史與文化”。一是重新定義臺灣歷史。在“臺獨史觀”推動下,臺灣歷史逐漸被描述為獨立發展、與祖國大陸無關的歷史。“臺獨”勢力通過夸大臺灣“本土”歷史“獨特性”和“獨立性”,意圖塑造臺灣作為一個“獨立”政治體的“正當性”。二是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系。歷史敘事中,“臺獨”勢力逐漸弱化甚至忽視臺灣與祖國大陸在文化、血緣、經濟等方面的歷史聯系。三是文化獨立性敘述。文化領域,“臺獨”勢力通過強調臺灣“本土文化”,將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割裂開來。特別通過強調臺灣“原住民”文化、民間信仰以及吸收的日本文化,淡化臺灣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一部分的事實。
其二,強化臺灣與國際社會關系的敘事。一是塑造臺灣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的假象。“臺獨”勢力通過對外關系和國際活動,試圖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臺灣作為“獨立國家”的形象。二是強化臺灣與美國、日本關系的歷史敘述。“臺獨”勢力特別強調臺灣與美國、日本在歷史上的互動,以此構建臺灣與其他國家的緊密聯系。三是推動歷史敘事中國際合法性訴求。“臺獨”勢力通過參與國際組織和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臺灣國家認同”概念。
其三,通過社會教育和公眾活動強化“臺灣國家認同”。“臺獨”勢力在校園之外積極推動公眾活動和社會教育,以鞏固臺灣的“獨立”身份意識。例如,一些展覽和紀念活動特意突出臺灣特定歷史時期的“獨立性”與“獨特性”,淡化與祖國大陸的聯系,構建臺灣“國家認同”。活動包括舉辦紀念臺灣特定歷史事件公眾活動、宣傳“本土認同”社教課程、博物館展覽、文化節慶和影視節目等,向公眾傳播“臺灣獨立”的歷史觀。
動向三,“臺獨”勢力利用媒體和文化平臺,系統性傳播“臺獨”歷史觀,潛移默化改變臺灣社會認知與歷史觀,操縱媒體和文化領域強化“臺獨”敘事。
其一,通過媒體和文化產品傳播“臺獨”歷史觀。一是影視作品的敘事塑造。近年來,“臺獨”勢力通過電影、電視劇等大眾文化產品,不斷強化臺灣作為“獨立國家”的敘事。例如,在影視作品中刻意塑造“臺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的意識形態,通過人物對白、情節安排等手段傳遞“臺獨”思想。二是文學作品的隱晦宣導。在臺灣文壇,“臺獨”勢力通過資助和推廣特定作家和作品傳播“臺獨”歷史觀。通常以臺灣歷史和文化為題材,強調臺灣“獨特性”和“獨立性”,并刻意淡化或抹去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系。三是紀錄片和歷史類節目。“臺獨”勢力還利用紀錄片和歷史題材節目重新詮釋臺灣歷史,將其塑造成一個與祖國大陸分離的“臺獨”歷史進程。
其二,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擴大“臺獨”歷史觀傳播。一是社交媒體輿論操控。臉書(Facebook)、Instagram、推特(Twitter)等平臺成為“臺獨史觀”重要傳播陣地。“臺獨”支持者在媒體平臺發布改編的歷史信息,渲染臺灣“獨立性”。二是網絡視頻平臺內容創作。油管(YouTube)等平臺的短視頻和訪談節目,通過輕松娛樂的方式傳播“臺獨史觀”,特別針對年輕群體,借情感和視覺刺激引導觀眾接受片面的歷史敘述。三是在線論壇和社區討論。“臺獨”勢力還活躍在在線論壇和網絡社區,發布針對性強的歷史敘述,強調臺灣的“國家地位”和“歷史獨立”。在討論中,他們選擇性挑選歷史事件,忽視或曲解那些證明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
其三,通過文藝活動和文化交流深化“臺獨”敘事。“臺獨”勢力通常以“臺灣本土文化”為主題,宣揚臺灣“獨特歷史”和“獨立文化”,并刻意淡化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系。例如,在藝術展覽中突出臺灣與東南亞、日本文化聯系,淡化中華文化影響;在話劇或音樂作品中加入“臺灣獨立”元素,通過情感共鳴和藝術感染力將“臺獨”觀念潛移默化傳遞給觀眾。此外,部分“臺獨”勢力還通過海外文化交流項目,將“臺獨”敘事帶到國際舞臺,試圖通過跨文化互動塑造臺灣“獨立國家”形象。文藝活動和文化交流潛移默化中進一步強化了臺灣社會“臺獨”意識,加深了臺灣民眾對“臺獨”身份的認同。
“臺獨史觀”的危害
“臺獨史觀”違背歷史研究的客觀性與科學性,給兩岸關系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帶來復雜的消極影響。批判和糾正“臺獨史觀”,既是維護歷史真實性必要舉措,也是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必然要求。
“臺獨史觀”歪曲歷史事實,割裂中華民族整體性。“臺獨史觀”通過有選擇地解讀和扭曲歷史事實,試圖塑造“臺灣獨立”歷史敘事。
一是斷章取義的歷史敘事。“臺獨史觀”傾向于挑選臺灣歷史中的某些時期,尤其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和戰后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分離發展,凸顯“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分裂歷史”。例如,經常強調臺灣在日據時期的“現代化進程”,卻忽略了這一時期是日本對臺灣實施殖民壓迫。同時,通過片面解讀1949年后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分離,刻意淡化臺灣長期以來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連貫性。
二是忽略兩岸歷史文化連貫性。敘述臺灣歷史時,“臺獨”勢力有意忽略臺灣與祖國大陸歷史文化的緊密聯系。事實上,自古以來,臺灣與祖國大陸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隋唐時期,中華王朝就對臺灣地區有記載、有交流,明清時期更是通過遷徙和治理,將臺灣納入中央政權管轄。臺灣的移民構成和文化傳統也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然而,“臺獨史觀”刻意無視這些歷史事實,割裂兩岸歷史文化連貫性,制造出“臺灣與大陸有著不同歷史發展路線”的虛假印象。
三是削弱中華民族歷史認同感。“臺獨史觀”通過歪曲和片面解讀歷史,試圖營造臺灣“獨特的歷史”和“獨立的文化”,淡化兩岸共同歷史文化根基,不僅破壞了中華民族歷史整體性,也削弱了臺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民族認同感。
“臺獨史觀”誤導臺灣青少年,危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臺獨”勢力通過教育滲透和歷史篡改誤導臺灣青少年歷史認知和民族認同,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一是歷史教育中的意識形態滲透。教材中削弱了中國歷史內容,淡化了兩岸共同歷史文化背景,突出臺灣“獨特性”和“獨立性”。“臺獨”教育逐漸削弱了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使他們漸漸遠離中華民族認同。對歷史事實的篡改和誤導不僅影響了臺灣青少年認知結構,還加劇了臺灣社會“去中國化”趨勢。
二是削弱臺灣青少年民族認同感。“臺獨史觀”通過系統性歷史改寫,使臺灣年輕一代逐漸對祖國大陸產生疏離感。他們對兩岸歷史的認知僅限于片面的“臺灣獨立敘事”,逐漸喪失對中華民族整體歷史文化的認同。錯誤的歷史觀直接削弱了臺灣青少年對兩岸和平統一的認同,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埋下隱患。隨著青少年成長為社會主流力量,歷史認知偏差將對兩岸關系穩定構成長期威脅。
三是阻礙兩岸和平統一進程。“臺獨史觀”不僅在臺灣社會內部制造了“臺灣獨立”的虛假認知,還嚴重阻礙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由于青少年從小接受“去中國化”教育,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對兩岸關系缺乏全面、真實理解。隨著他們成為臺灣社會中堅力量,社會整體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支持可能會進一步削弱。“臺獨史觀”的傳播直接影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使兩岸統一更加復雜而艱難。
“臺獨史觀”違背歷史研究的客觀性與科學性。“臺獨史觀”拋棄了歷史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對臺灣社會的學術公正性和歷史認知造成了深遠影響。
一是解讀歷史的政治化傾向。“臺獨史觀”核心在于解讀歷史完全服務于政治目的。歷史本應是基于事實和證據的研究,而“臺獨”勢力卻以政治導向為出發,將臺灣歷史某些片段作為政治工具進行解讀。通過選擇性引用和解釋歷史事件,試圖證明臺灣“獨立性”和與祖國大陸的“區別”,完全拋棄了歷史研究的科學標準。
二是違反學術倫理,構建虛假歷史敘事。“臺獨史觀”操作手法不僅違反了歷史學學術倫理,還人為制造了一個虛假歷史敘事,抹去臺灣自古以來與祖國大陸緊密聯系的證據。這種有意的歷史修改行為,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歷史操控,違背了歷史研究應有的嚴謹性和客觀性。
三是削弱歷史研究獨立性,影響學術環境客觀公正性。“臺獨”勢力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傾斜等手段,影響臺灣學術研究導向,形成特定歷史觀壟斷性話語權。許多學術項目和研究資源被引導至符合“臺獨史觀”的領域,使學術界在歷史研究中逐漸失去獨立性和多樣性,也使得真正基于事實的歷史研究逐漸被邊緣化,進而深化了臺灣社會對兩岸關系的錯誤認知。
綜上,“臺獨史觀”通過系統性篡改歷史事實和推行“去中國化”教育,逐步削弱了臺灣社會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尤其在青少年群體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中華民族團結與認同帶來嚴峻挑戰。必須秉持歷史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揭露并批判“臺獨史觀”對歷史的歪曲與誤導,引導臺灣民眾特別年輕一代,正確認識兩岸共同歷史文化根基。唯有維護真實歷史敘事,才能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陳改君,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