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改革為何步履蹣跚
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失敗以來,國民黨一如往常開始了檢討與爭論。黨內將敗選歸因于“藍白合”未成功、整體環境對國民黨論述不利、南部縣市得票率低等方面。國民黨隨后推出包括黃復興黨部改組、智庫規模縮編、黨部主委年輕化等相關舉措,但這些措施似乎沒有觸及到政黨發展核心問題。國民黨的改革是一個結構調整問題,僅靠局部調整很難取得全面功效,這也是長期以來困擾國民黨改革核心所在。
組織結構弱干強枝
臺灣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一黨獨大,其他政黨相較于國民黨基本沒有競爭優勢。臺灣“民主化”以來,國民黨組織結構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動,調整變化的實質是國民黨逐漸從革命型政黨轉變為選舉型政黨。雖然政黨運轉模式改變了,但國民黨內部利益結構、政黨文化、政黨倫理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形式與實質的沖突,影響到國民黨組織動員、理念宣傳、民意溝通、政策制定等各個方面。政黨轉型是一個長期且艱難的過程,國民黨組織結構動員效率難以提升,無法充分發揮政治動員功能。
國民黨組織結構目前呈現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弱干強枝,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不足。從地方層面看,地方派系積極轉型,自主性增強,主要原因是國民黨中央能夠提供給地方的資源越來越少,地方派系自謀生路,逐漸扎根基層、融入基層,自主性越來越強,與地方融合程度也越來越高。以2024年4月云林縣虎尾鎮鎮長與麥寮鄉鄉長補選為例,在不依賴中央資源下,云林張家全力輔選的林嘉弘拿下虎尾鎮,而張家輔選的許志豪在麥寮鄉雖然落敗,但仍獲得相當高票數。從中央層面看,黨中央與地方派系的關系從“恩庇侍從”變為合作關系。長期以來國民黨是一種“恩庇侍從”體制,地方派系依靠黨中央支持擴展規模,黨中央依賴地方派系推動選舉動員。但隨著國民黨在野,地方自主性增強,雙方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再加上國民黨地方黨部主委由指派改為直選,區域黨部幾乎成為地方派系囊中之物,國民黨中央只能尋求與其合作。長此以往,國民黨可能會變成松散的聯盟。
國民黨組織結構另一個突出特征是中央組織渙散。首先是黨主席越來越弱勢。從連戰到馬英九,尚能在黨內保持較高權威性,到了洪秀柱和朱立倫時期,黨主席權威一再走弱。現任黨主席朱立倫2021年以45.78%得票率當選,創下黨主席直選以來最低紀錄。國民黨主席權威弱化,使黨內團結成了問題。國民黨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提名爭議不斷,就是黨內不團結具體表現。另外,作為國民黨最高決策機構,中常會地位也大不如前。從黨主席到中常委,政治能量一個比一個低。相比過去重大政策都需要先由中常會通過,現在由黨代表直選、黨主席指定的中常委淪為“橡皮圖章”。中常會權利地位弱化,導致中常委職位乏人問津。近期國民黨中常委改選,出現了29個應選名額只有27名候選人的“缺額選舉”。中常委參選人數不足額,顯示國民黨最高權力機構不具備實質權力,又要負擔募款責任,自然吸引力有限。
國民黨當前的燃眉之急是財政告急,組織運轉難以維持。國民黨失去執政地位后,原有的資源優勢隨之減弱,民進黨當局趁勢持續追殺國民黨,追討國民黨“黨產”。民進黨不僅憑借立法機構多數優勢強行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還成立了針對性極強的“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全面清算國民黨“黨產”。2016年,“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認定“中央投資公司”和“欣裕臺公司”為國民黨附隨組織,處分國民黨將持有的全部股權轉為公有。經過8年拉鋸,2024年1月25日,臺灣“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兩家公司所有股權為“不當黨產”,納入“促進轉型正義基金”。面對民進黨持續追殺,國民黨資金拮據、組織運轉不暢,幾度被逼入絕境。例如,2016年11月,面對“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追討黨產,國民黨無法維持現有規模,展開組織精簡方案,裁撤黨工近六成。2024年3月,朱立倫改組最具選舉戰斗力的黃復興黨部,其中也有經費問題的考量。黃復興黨部經費占國民黨全年開支四分之一多,在現實的資金壓力下,可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組織上的調整與精簡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壓力,但從長遠看,無疑加劇了組織瓦解的風險。
政黨論述缺失與內聚力潰散
一個政黨的凝聚力首先體現在政黨論述上。國民黨敗退臺灣后,將“反攻大陸”作為主要訴求,以此凝聚黨員向心力。“反攻”無望后,國民黨選擇偏安一隅,受本土勢力壓迫,試圖向“本土化”政策靠攏,于是論述逐漸變得模糊。國民黨一方面要用“中華民國”裝飾門面,另一方面又不敢扛起統一大旗。這種內部的矛盾性,導致國民黨政黨論述缺失與內聚力潰散。
一個有生命力的政黨不僅要傾聽民意,更重要的是要影響民意。國民黨對民意的認知因果顛倒,一味迎合民眾,而不是去影響民意。臺灣進入“民主直選”以來,“民意”似乎成為決定政治結構重組的關鍵樞紐。國民黨誤以為放棄統一訴求,就可以爭取到中間選民,于是調整以往追求“國家統一”核心訴求,2007年黨章修正案刪去“統一”,將“臺灣”寫入黨章。馬英九上任后為了獲得更多支持,迎合泛綠選民,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結果不僅未獲得綠營支持,反而失去了藍營選民信任。國民黨盲目迎合民意的結果就是論述不清晰,在政黨定位上顯得左支右絀。更何況民進黨善于操弄民意,一直以“外來政權”攻擊國民黨,制造“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族群對立,同時利用執政地位在島內大肆修改課綱,對臺灣社會進行思想控制。很顯然,國民黨在“本土論述”方面不敵民進黨,只能順著民進黨所塑造的“政治正確”來言說,邯鄲學步,既沒有在“本土論述”上爭取到空間,還丟掉了統一論述的優勢。久而久之,國民黨的論述逐漸變得模糊不清,逐漸失去臺灣社會的話語權。
國民黨的兩岸訴求充滿矛盾,既反對“臺獨”,又不敢統一;既承認“九二共識”,又強調“一中各表”;既不愿展開兩岸政治談判,又想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紅利。三十多年來,從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到馬英九強調“一中各表”,直至朱立倫聲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國民黨的兩岸論述邏輯不一。國民黨缺乏清晰一致的兩岸政策,在兩岸問題上的立場也不夠堅定。國民黨在經濟上想要祖國大陸的紅利,在安全上又要依賴美國,在內部又沒有辦法消解民進黨“本土化”論述帶來的壓力,最終導致論述的內在邏輯性矛盾重重。國民黨沒有有效回應時代對于兩岸關系的訴求和期待,若政黨理念進一步潰散,恐將走向日漸式微的結局。
國民黨高層內部認知分裂,內聚力潰散。每當國民黨選舉失敗,黨內就會出現“修改黨名”“檢討路線”等聲音,間接反映出國民黨內部認知并不統一。不僅有支持“九二共識”者,也有傾向于國民黨走“本土化”路線的“本土派”,還有朱立倫等表態“親美和中”的“親美派”。一個國民黨有多種不同樣的主張,高層內部人心不齊,自然會導致缺乏凝聚力。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馬英九發表言論,指出“在兩岸關系的問題上,臺灣必須相信大陸高層”。這一表述不僅被民進黨惡言相向,還遭到國民黨與之切割,侯友宜甚至公開表示“不認同馬英九的觀點”。與馬英九切割無疑反映了國民黨高層在兩岸關系認知上的分歧,實質其實就是國民黨既想要兩岸和平,又不敢公開表達統一的矛盾。
國民黨長期存在世代交替危機
世代交替危機是國民黨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百年老店”之稱的國民黨內素有“大佬文化”,大佬長期主導國民黨發展,同時又壟斷資源分配,客觀上擠壓黨內年輕一代上升空間。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年輕人不愿意加入國民黨,另一方面國民黨內青年選擇出走,從而導致黨內中青世代人才嚴重斷層。此外,黨組織缺乏活力,不僅很難吸引到年輕人才,也會影響年輕選民對國民黨的認同。29歲以下年輕世代選民中,國民黨的擁護者一直徘徊在10%低位。
國民黨世代交替第一個危機是政黨認同。就政黨形象來說,國民黨論述陳舊且缺乏有魅力的領袖,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降低。國民黨政黨理念模糊不清,喪失了島內社會思潮發展過程中的話語權。外加綠營媒體不斷以“主體性”論述、“本土”和統“獨”等議題煽動民意,島內“臺獨”“反中”聲浪高漲,壓縮了國民黨的論述空間。而且很多年輕人關注的議題,例如同性婚姻、勞工權利等,國民黨經常站在年輕世代主流意見對立面。此外,政黨領袖展現出的個人品質作為加強政黨形象的魅力性資源,對拉動年輕世代支持度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選舉蔡英文獲得“首投族”壓倒性支持,2024年選舉大量年輕人選票流入柯文哲陣營。國民黨自馬英九以后,除韓國瑜稍強一些之外,缺乏有能力且有魅力的領袖角色,年輕世代對國民黨的印象普遍是“老氣橫秋”。
發展機會方面,國民黨內部上升通道狹窄,黨內青年出頭無望。國民黨曾一度人才濟濟,但由于政黨文化包袱以及論資排輩作風束縛,黨內漸漸出現了人才斷層危機。與民進黨青年人才能夠迅速在黨內找到舞臺不同,國民黨大佬長期主導黨內發展走向,年輕一代普遍感覺缺乏上升空間。少數能在較短時間內進入國民黨高層的年輕世代,多是擁有深厚背景的“官二代”或“富二代”,壓縮了大部分青年人才的上升渠道,固化了年輕世代對國民黨的負面印象。
國民黨青年工作組織性較差,無法發揮“同儕效應”也是出現世代交替危機重要原因。近年來,特別是在“太陽花學運”之后,國民黨開始注重推動青年工作,但由于缺乏中下層青年組織建制和系統性人才培養機制,國民黨的青年工作效果有限。例如,2006年馬英九成立國民黨青年團,將青年團設為獨立的“一級單位”。黨內對青年團擁有獨立經費以及較大的決策權感到不滿,于是朱立倫將青年團“降級”到“國家發展研究院”之下,使國民黨的青年政策與整個決策系統“步調一致”。青年團吸引青年成效不佳,導致國民黨在選舉中不斷流失年輕選票。相比之下,民進黨在建構組織控制青年群體方面著力尤深,高校是民進黨影響青年群體重要據點。民進黨通過成立外圍組織、組織各種訓練營等方式不斷擴大在學校的影響力,利用“同儕效應”吸引“親綠”年輕群體。不僅如此,同儕之間“討厭國民黨”的意識會潛移默化影響更多年輕人。甚至有臺灣地區大學生表示,在同儕間講自己支持國民黨會被取笑。
爭取年輕人支持,是政黨發展壯大基礎。國民黨既沒有明晰政黨理念,也沒有團結的政治氛圍,更重要的是建立不起吸引青年的組織,是國民黨世代危機的本質原因。以目前支持結構看,堅決支持國民黨的“鐵票”群體將會逐漸凋零,如果吸引不到年輕世代選民,國民黨恐怕會走向泡沫化和邊緣化。
國民黨改革如何破局
國民黨在細枝末節上的改革已經于事無補,必須觸及根本問題才能消除國民黨發展的痼疾,如何明晰理念進而重獲民眾認同才是未來發展的出路,否則在民進黨全面實施“去中國化”背景下,在臺灣地區民粹式選舉氛圍里,國民黨可能較長時期淪為在野黨。
政黨生存最關鍵基石是理念。國民黨現在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明晰理念、重聚人心,兩岸關系的訴求便是國民黨明晰理念的機會。臺灣民意如流水,國民黨在與民意互動過程中,需要堅定理念,不能跟隨民意隨波逐流。國民黨在處理兩岸關系上有自己的優勢,可以展現自身在兩岸關系中的重要性。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臺灣民眾福祉做謀劃,另一方面是為兩岸關系發展找出路。在民進黨當局推動“臺獨”導致兩岸關系緊張情況下,國民黨在兩岸交流上的特殊作用得到發揮,顯然有利于爭取民意支持。
中心理念明確后,政黨發展核心是組織和人才問題。國民黨組織改革面臨弱干強枝、內部裂痕加劇障礙,因此,國民黨需要建立內聚力強的組織體系,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級都能在政黨理念指導下,協調一致推進工作。組織建立后,政黨發展還需要有足夠人才支撐。人才是圍繞理念組織起來的,而不是所謂的利益。國民黨作為一個大黨,人才基礎不差,及時調整還是有一定優勢的。近年來,臺灣關心社會議題、參與政治活動年輕人越來越多,傾聽年輕世代聲音是改革路程上重要一環。通過培養和選拔人才,尤其是年輕世代人才,國民黨才能走出同溫層,改變內部老化思維,逐漸把年輕人找回來,把中間選民找回來。(申藝,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