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的思想述論及其啟示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李宗仁晚年關于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的思想和主張,重點在他提出的解決臺灣問題的辦法,并對其重大意義略作探討,同時就其思想和實踐帶給我們在新時期對臺工作的啟示進行闡述。
[關鍵詞]李宗仁;祖國統一;臺灣問題;思想
一、李宗仁的主要思想及論述
李宗仁(1891—1969)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給現代中國尤其是廣西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特別在晚年,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對中國內政的無理干涉,他挺身而出,批駁帝國主義的無理行徑,維護和促進祖國的統一,并于1965年7月毅然回到了祖國大陸。隨著李宗仁對祖國大陸了解的增多,他的思想產生了重大變化,而他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問題的思想主張,就是對他的赤誠愛國的最好詮釋。分析其著述,大略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西藏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國干涉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中共中央對西藏的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實行贖買政策,實行和平協商改革。1959年3月,一些西藏的上層分子堅持其頑固的賣國立場,在美、英等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武裝叛亂。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平定了叛亂,并對西藏的封建農奴制進行了改革。美國遂在國際上大聲叫囂,說中共在西藏的改革是侵略行為。李宗仁時在美國,他嚴正指明事實真相,認為“美國朝野為憎惡中共,竟抹煞客觀真理,認定西藏非中國的一部分,并以中共對西藏的改革為侵略行為。”他更進一步地論述了西藏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以堅決的口氣回擊了美帝國主義的美夢,“須知遠在隋、唐時代,中國政府即享有對西藏的宗主權。千余年來即西藏土著亦未嘗否認。近百年來英國覬覦西藏,然亦未敢否認中國對西藏宗主權的事實。民國以后,漢、滿、回、藏五族共和,藏族為中華民族主要成員之一,西藏更為中國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朝野為厭惡中共,便歪曲史實。硬欲將西藏劃出中國版圖,其幼稚無知豈不可笑?”
1963年夏,李宗仁在接受意大利米蘭《歐洲周報》女記者奧古斯托?瑪賽麗采訪時,又重申了這一關于西藏問題的思想和主張,他說“西藏一向是受中國保護的。它是中國邊界以內的一個地區,而不是一個‘特殊’的國家。過去西藏就好像你們意大利的一個自治區,只是獨立性稍微多一點,因為它取得了這點獨立性,而在混亂的世紀中,誰也不曾夢想為爭取獨立而斗爭。當西藏開始成為反華活動中心時,中國就使它恢復原來的地位,因為它不配享受在那時以前一直享有的特殊待遇。”李宗仁作為原國民政府最高行政首腦,他的話被廣泛宣揚,在當時國際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僅使美國主義的陰謀和印度的擴張主義行徑受到譴責,而且也使西藏的那一小撮流亡國外的分裂勢力無法兜售其“宏偉”計劃,從而達到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的目的。
(二)強烈譴責印度的擴張行徑,深刻揭露其真實動機
中印邊界問題作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幾個世紀以來都沒有劃定,而印度總理尼赫魯卻提出中國軍隊進“麥克馬洪線”周圍地區為侵略一說。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印度的提法,并希望和印度談判劃界,但是卻受到拒絕。
1962年11月,印度擴張主義者再度對中國軍隊挑釁,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維護領土完整,進行了自衛反擊。中國軍隊在反擊印度侵略者的過程中取得了全面勝利,邊界事件的結果是,中國釋放了對方2萬俘虜,退出了占領的印度方入侵前邊界以外的全部土地。而帝國主義卻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借此進行瘋狂的反華活動。
針對此狀況,李宗仁發表了《對中印邊界問題的進一步探討》,總結了關于西藏問題的一些論述,以回擊國內外的反動分裂分子。他目光睿智,清晰而科學地指出了印度政府的真正動機。他說:“印度尼赫魯挑起沖突,除邊界問題外還另有動機。第一,想利用邊界問題解決印度內部因難。第二,想利用中印沖突來爭取美援。”同時又潑給美國政府一盆冷水,他分析說,“聰明政客如尼赫魯者,明知中共目前對內致力于建設,對外爭取友邦,并無心亦無力侵略任何國家,故敢虛放警報,混淆視聽。如中共真有侵略行為,則尼赫魯可能反要作睦鄰的活動了。美國朝野不明斯義,竟幫同搖旗吶喊,徒傷中國人的感情,對于反共實無益而有損,宜三思之”。李宗仁未看清美帝國主義的本質,美國又何嘗“不明斯義”。它要反共,只是借助印度罷了。
在上述1963年夏的同一采訪中,他又對中印邊界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和論證:現在我們來看看去年冬天中印邊境發生的事情,據說這完全是地圖的問題。中國地圖把邊界畫得更靠南邊一些,毛決定占領所謂麥克馬洪線周圍的地區,只是因為他的地圖表明那個地區是中國的。但是,你知道嗎,直到1951年為止,所有的世界地圖都把該地區畫為中國領土,甚至尼赫魯的《印度的發現》一書中的地圖也表明中國是正確的。一直到1951年為止,美國的地圖,大英百科全書以及牛津最著名的制圖者巴塞洛繆所畫的邊界都是一樣的。如果該地區是中國的,那么人們充其量只能說是收復的,而不是侵略。說到這里,我就要問,“誰是侵略者?是中國?還是印度?如果我進入我自己的房子,難道我做錯了什么嗎?如果我發現有人闖進我的家里,難道我沒有權力把他們踢出去嗎?”這精辟的論述,在國際上為澄清中印邊界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宗仁用事實譴責了印度侵略中國領土的事實,對國際上借機反華的勢力也是痛頭一擊,有力地維護了祖國的聲譽和祖國統一。
(三)針對中國國共兩黨政權進行分析,提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以促進祖國最終統一的主張
李宗仁認為,“大陸上的中共政權,已漸趨穩定。十年來百廢俱興,建設規模之大與成就之速,皆史無前例。國勢日振,真可說舉世矚目。今日幸得此和平建設的機會,我們斷不應再使內戰出現于中國”。他甚望新中國領導人“好自為之,毋蹈吾人昔日之覆轍”。
至于臺灣,他曾一度期望蔣介石以改變作為,然而蔣氏卻進一步加強了獨裁統治。對此,他不無諷刺地說,“如此而猶欺人自欺,動輒以‘反功大陸’作宣傳,豈不可笑。一種政治宣傳,如果連自己都欺騙不了,又如何能欺騙人呢?”
但是,臺灣問題又必須解決,因為臺灣問題已成為世界問題中最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世界載軍問題,乃至有導致祖國大陸與美國直接沖突的可能。是以臺灣問題一日不解決,臺灣便有一日變成世界火藥庫的危險。但是國共雙方已不可能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臺灣問題的解決,只有政治解決一種。政治解決臺灣問題,不外乎以下三種方式:聯合國暫時托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維持現狀。第一和第二種方式,不論對國共雙方還是對任何愛國的、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來說,都是不可能接受的……前述第一、二兩種方式均不會出現,則維持現狀,勢所難免。但是,現狀不可長此維持下去,只要臺灣尚未回歸祖國,祖國統一大業就尚未完成,就不會永遠不有所行動。
在李宗仁看來,解決臺灣問題,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恢復國共和談,中國人解決中國事,可能得一和平折衷方案。第二條,美國承認臺灣為中國的一部分,但目前暫劃為自治區,雙方宣布不設防,美國撤退第七艦隊,使成為純粹的內政問題。李宗仁認為,只有通過這樣的辦法,臺灣海峽兩岸才能消除戰爭危機。隨著時日推移,大陸和臺灣內部彼此敵視態度減輕,則真正解決便可實現。同時,他認為他的觀察“頗為冷靜客觀”。并向臺灣國民黨人呼吁,希望蔣介石以蒼生為念,毋使內戰重起于中國。李宗仁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建議,臺灣國民黨當局雖然沒有公開表示接受,但卻使蔣介石產生了同共產黨談判、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初期行動,曹聚仁密訪北京便是具體表現。
1965年7月,李宗仁歸國后,在北京發表聲明,寄語臺灣國民黨同志者,“多年以來,美國必欲據臺灣為已有,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臺灣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絕不容許美國霸占。臺灣與大陸的統一,純屬中國內政,絕不容許美國插手。”其言論之激烈,前所未見,第一次公開和美國決裂,嚴厲批判美帝的霸權行徑。爾后,呼吁臺灣國民黨同志,“毅然回到祖國懷抱,團結抗美,一致對外,為完成國家最后統一做出有用的貢獻。”1965年9月26日,李宗仁在北京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他大聲疾呼:“臺灣是我國領土,臺灣問題是我國內政問題,美國無權干涉。我們用什么方法解放臺灣,由我們自己決定,外人無從干預。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自己的領土臺灣。”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溘然長逝。臨終前曾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的字里行間充滿著愛國之情,關心著祖國完全統一大業,希望臺灣和海外國民黨人也回到祖國懷抱中來。李宗仁一貫反對搞“臺灣獨立”,同時希望堅持一個中國的國民黨人,不要讓權力落入“臺獨”分子的手中,并要防備外國人把臺灣拿去,主張國共兩黨通過和平談判解決臺灣問題。他的這些真知灼見,無疑給我們今天解決臺灣問題以啟迪和參考。
二、李宗仁思想的重要意義
李宗仁所發表闡述的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的思想主張,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對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李宗仁作為前中國政府的最高首腦,他所發表的促進祖國統一的思想主張和新中國領導人所闡述的觀點互相輝映,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和促進統一大業的決心,也表明了中國人民在統一祖國這一事關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問題上的一致性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印尼的萬隆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席代表周恩來總理在會上闡明了中國對臺灣問題的立場: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美國造成了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這是中美之間的國際問題。為了緩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談判。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當然,在西藏和中印邊界問題上,中共中央政府也發表一系列聲明,以澄清事實真相,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李宗仁在報上看到周總理的聲明,深感興奮,后來提出進一步完善的意見。
李宗仁所提出的一系列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的思想主張,和新中國領導人所提出的觀點相呼應,表明了新舊的政權共同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的不渝決心。李宗仁的這些思想主張,無疑是中華民族完全統一進程中珍貴的一頁。
(二)李宗仁促進祖國統一的思想給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提供了參考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在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時,詳盡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雖然并沒有明確提出“一國兩制”,但已經包括“一國兩制”的基本內涵。
后來,鄧小平又公開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概念。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喬治城大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代表談話時提出:“我們提出的大陸與臺灣統一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統一后,臺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一個中國,兩種制度。”這樣,“一國兩制”構想逐步充實、豐富,形成了一個具體的方案。
“一國兩制”思想凝聚了幾代人的努力,李宗仁提出的臺灣“暫劃為自治區”的思想,成為解決臺灣問題的具體化、全面化、實踐化的一個開端。
(三)李宗仁落葉歸根,給海外愛國人士以榜樣,表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正確性
作為前中國政府最高首腦的李宗仁,以一個失敗者的面目僑居美國,到了晚年,毅然回歸祖國,落葉歸根,無形給臺灣當局蔣介石當頭一棒。1965年,當蔣介石得知李宗仁回歸社會主義祖國后,立即發出密令:“寧可在全人類的面前承擔血腥暗殺的指責,也決不能讓李宗仁先生回歸共產黨所統治的大陸成為現實”。于是他布下天羅地網,準備暗殺李宗仁,李被蔣列為“暗殺名單”的第一號人物。由此可見,李宗仁的回歸給蔣介石的打擊。
李宗仁的落葉歸根,不僅給臺灣頑固派以沉重的打擊,而且給海外愛國人士提供了榜樣。當時,在人民眼里,李宗仁與蔣介石一樣,都是人民的罪人。回到祖國不僅不被追究責任,還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烈歡迎,使海外想回歸祖國的愛國人士消除了疑慮。李宗仁此一行動勢必引起臺灣軍政人員和海外愛國人士的同聲響應,相率來歸,為祖國的統一大業盡力。當時甚至有英國作家稱其“回國是震動世界的一件大事”。
三、幾點啟示
綜上所述,李宗仁是在社會主義祖國日益強盛的大好形勢影響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感召下歸來的。李宗仁先生的歸來,為臺灣國民黨人和海外愛國人士走反帝愛國的道路,為臺灣和平解放,實現祖國統一,為發展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做出一個榜樣,意義是深遠的。之后有更多的愛國人士在此愛國統一戰線感召下回歸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盡心盡力,表明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正確性。我黨統一戰線政策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對李宗仁產生了熱誠召喚的作用,保持統戰工作影響力的持久性,使李宗仁深為感動,他曾動情地說,“我只要一可,就回到祖國定居,安度晚年”,若夫人不能同行,“就一個人先回去”。李宗仁回國,是其晚年思想的重大轉變和成熟的客觀歷史條件相結合產生的必然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轉變思想的結果;同時也是我黨堅持正確的統一戰線政策的結果。李宗仁赤誠愛國,其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思想主張,必為后人所景仰,也成為中華民族完全統一進程中珍貴的一頁,為最終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
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基本問題,統一戰線理論是黨的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戰線的本質是大團結、大聯合,其根本任務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決臺灣問題,結束海峽兩岸的分裂局面,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關系全中國人民的感情,關系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關系中國的發展,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和不可動搖的意志,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臺灣同胞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心態和感情,因各種原因對大陸產生的誤解和隔閡,使得爭取臺灣民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自己神圣的歷史使命,并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制定、實施和發展對臺方針政策。1979年9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黨中央召開的第14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情況匯報時指出:“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問題。”從那時起,為祖國統一服務成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光榮職責和重大課題。
近年來,兩岸關系中有利于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加,兩岸關系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勢頭不斷增強,但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的形勢依然嚴峻:臺灣當局領導人不顧兩岸同胞的反對和國際社會的譴責,極力推行“臺獨”路線,企圖通過所謂“憲政改造”謀求“法理臺獨”,對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我們要充分體諒包容,努力疏導化解,不斷增加共識。
統一戰線聯系著廣大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反“獨”促統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堅持正確的統一戰線政策,保持統一戰線政策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優勢,調動統一戰線各界人士的積極性、主動性,運用各種資源,開辟各種渠道,抓住各種機會,靈活多樣地開展工作,廣交深交朋友就成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爭取臺灣民心,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必然訴求。